4000-211-365
动态
字体:

上技所总裁颜明峰亮相《头脑风暴》 与众专家破题“基础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低效之困”

发布时间:2021-04-13

4月11日晚22:00第一财经频道播出了《头脑风暴——求解:基础科研之困》,在该期节目中,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与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家张旭,复旦大学教授、生物学家卢宝荣等嘉宾一同坐而论道,共同分析目前中国基础科研所面临的困局,寻求科技成果转化率始终低靡的破解之法。


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 颜明峰 

上技所总裁颜明峰亮相《头脑风暴》 与众专家破题“基础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低效之困”

节目伊始,主持人邀请各位嘉宾给中国基础研究现状打个分数,颜总现场给出了7分,与几位科学家们给出的分数恰巧相同。在主持人追问打分依据时,颜总表示:目前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已经较过往有了大幅提升,在中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指出,科研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比要从现在6%提升至8%。但是从全球科研大环境来看,我们在基础研究的投入程度还是有待加强。在国家已经大力重视和发展的背景下,我们现在不能简单的来评判的好与差,拿诺贝尔奖来举例,一项科研成果从发表论文到获奖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的时间,中国的基础研究需要时间来证明。现场给出的7分理由是“有基础,但也有差距”。

上技所总裁颜明峰亮相《头脑风暴》 与众专家破题“基础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低效之困”

上海技术交易所作为国家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及核心创新平台,在回答“中国基础科研如何构建科学创新体系”这个节目命题时,颜总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嘉宾之一。颜总表示:基础研究体系代表性的问题之一就是用谁的钱来做研究,无论是国家的钱、企业的钱,还是股市的钱,最重要的是研究效率,谁的研究效率最高,谁就应该成为科研基础研究的主要推动力。而提升效率主要就是打通从基础研究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链条。我们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也提到了要打通这条科研成果转化的的创新链,如果能把这个链条串起来,有平台来帮助效率提升,那么中国基础研究“困”的问题就能得到解决。

上技所总裁颜明峰亮相《头脑风暴》 与众专家破题“基础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低效之困”

在节目尾声,主持人要求各位嘉宾总结未来中国基础科研之困如何疏解?颜总在题板上就写下了两个字:效率!通过基础科研的效率提升,中国的科技创新整体会走出一个更好的未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神经科学家张旭

上技所总裁颜明峰亮相《头脑风暴》 与众专家破题“基础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低效之困”

在张旭看来,实际上我国还缺乏对基础研究的认识。他认为,对于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国家都非常支持,也有专门针对基础研究的项目申请。不过这种基础研究类的申请,其实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申请人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确实已经到了一定层级,但是他们递交的项目却并不属于基础研究问题。“有多少人能认识到自己研究的领域是不是真正的基础研究问题?所以,我们还需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认识和理解的深度。”

除此之外,张旭还强调了要特别注意对青年科学家的资源分配。“支持青年科学家进行基础研究,这是我们的未来。如果他们不在这个层面上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那未来我们的科学发现和转化等都可能是一味的跟随和模仿。”张旭说。

所以在做基础研究时,张旭认为可以采取分段的方式,“比如我们的学生做项目做到一定阶段,他从我们共同研究的课题中挑了某一个点,然后继续做他的科技成果转化,后来还比较成功。”

而“杀死”一个青年科学家最容易的办法是什么?张旭说,就是把要做的十个课题全部给他,并发放很多经费,最后导致年轻人几年下来一事无成。“现在一些帽子工程过多,有些人获取的项目经费不少,帽子戴了一堆,而有的人一顶帽子也没有。不去考虑学科如何,具体研究的什么内容,只凭通用的标准来卡人。”因此,类似这样的资金分配、评议存在问题,需要改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褚君浩

上技所总裁颜明峰亮相《头脑风暴》 与众专家破题“基础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低效之困”

近日,中科院院士、红外物理学家褚君浩在录制第一财经《头脑风暴》节目时说:当前,我国的科技发展从“跟跑”逐渐进入“并跑”“领跑”时代,不少科学界人士认为,我国目前科技发展的最短板在于“基础研究”。曾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的王贻芳在获奖感言中曾经说过,科学,特别是基础科学,一般很难被社会大众认可。自己经常也会被问“你这个研究到底有什么用”?对此,他的回答是“没什么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开始也没用。

节目中褚君浩还表示:应用基础研究要和应用密切结合!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的时间大为缩短。蒸汽机从发明到应用为84年、电动机为65年、无线电为35年、雷达为15年;而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技术则多在10年以内,例如原子能利用为6年、电子计算机为5年、晶体管为4年、激光器仅为1年。从大趋势来看,技术发明到应用的周期已经变的越来越短。

褚君浩还表示:有的时候基础研究就是说凡是自然界的规律,自然界的奥秘,我们没有揭开的,我们要想办法去把它揭开,那么这方面的基础研究如果不重视,中国的“卡脖子”问题不可能解决。现在我们中国好多东西是做得出,做不到最好,但做不到最好呢,在高端应用里面就不能用。


复旦大学教授、生物学家卢宝荣

上技所总裁颜明峰亮相《头脑风暴》 与众专家破题“基础科研及科技成果转化低效之困”

在近日录制第一财经《头脑风暴》“求解:基础科研之困”节目时,复旦大学教授、生物学家卢宝荣认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基础研究上有比较大的进步,不管是投入力度还是产出的论文、专利都很多。但是,不少基础研究都属于跟跑。“比如国外研究了冬瓜,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和思想去研究西瓜,最后虽然也会出来一篇文章,但实际上是没有新发现的,这属于在原有基础上做佐证型的研究。如果想要在基础研究上取得更好的成果,我们需要离开这种跟跑的模式,向领跑去发展。” 

在卢宝荣看来,考虑基础研究投入和产出比时,需要把纯粹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型研究区分开来。他说,科学研究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基础研究,比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第二种是应用基础研究,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这种研究本身就已经考虑到了解决问题的导向。第三种,就是企业以产品为导向的纯应用型研究。

除了提倡基础研究要注重首创不要跟跑,卢宝荣还强调了要在评价体系继续破“四唯”(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并呼吁尽快推出可以实行的具体细则。他还表示,目前,国家相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比如开展“四唯”清理行动;破除科技人才称号与评价结果简单挂钩的做法;推进科技计划表格精简,解决科研经费报销繁杂,减少科技计划检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共享等。但是,目前仍然没有任何可操作可实行的细则。上交所 中技所 联交所 交易所 上交会 上技所 stex shanghai technology exchange 产学研 成果转化 技术转移 知识产权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