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11-365
成果转化
字体:

全面提升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发布时间:2021-11-01

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领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是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的纽带,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高低直接决定了科技进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大小。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高校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两大职能的直接体现,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政府层面看,可以为科学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进一步促进高校和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推动区域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企业层面看,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机制的构建与完善,增强企业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从高校层面看,有助于高校进一步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体制,引导高校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特别是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术支持的重要使命,加强政、产、学协同合作,加大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力度,可以更好地发挥地方高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政策法规、运行机制、财税支持和保障条件等都会对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产生很大的影响,目前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环境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一、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性机制和配套政策不够完善。一是国家、高校、科研人员三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机制不明晰。虽然近年来,国家在成果处置等方面逐步扩大了高校的自主权,但高校的技术成果(职务发明)仍被认定为国有资产,按相关政策严格管理。其成果产业化过程存在较大不确定因素,一旦失败有“三方皆输”的风险,存在高校不敢评估、不敢转化的消极现象。二是知识产权管理政策导向扭曲。知识产权的创造主要目的应是为了运用和实施,与当前被大量用作报奖和判断高校科研实力和科研人员职称晋级相矛盾,例如在浙江省科技奖报奖中,不能使用已转让(权属已不属于报奖人)的专利参加报奖。

第二,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不够完整。科技成果转化过程的中试环节是高校科技成果走出实验室、形成经济效益的基础,是高校成熟科技成果应用于企业生产和工程应用领域的核心步骤。但中试阶段投入大、风险高,使得高校、企业在中试环节的研发资金投入意愿不强,造成成果转化环节“中试空白”的局面,部分科技成果只能停留在研究阶段,难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高校是非营利性单位,难以单独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中试、产业化所需资金,成果转化后端环节的资金投入不足也会导致高校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打不通,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中的环节缺失。高校“先研发、后转化、再应用推广”的体制机制,导致大量研发成果在技术特性上不适合转化。同时,高校的研发与生产环节相分离也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所以企业作为需求方购买高校科技成果的意愿也不强。在成果转化过程中,高校成果转化的中介效应不强,成果转化路径沿袭科研导向而非市场导向。另外,科技保险业投资主体单一,无法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科技成果转化领域也是导致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低的主要因素。

第三,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不够灵活。近年来高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快速增长,而有效专利转让率及产业化水平却相对较低,高校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资金支持对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当重要,但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决定了高校很难从市场获得高额的投资,这就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来发挥作用。政府的科技财税激励政策不足也是当前制约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化融资很困难,政府对高校的投资主要用于高校的基础建设、人才引进和学科发展,很少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另外,非政府的风险投资机构较少,而且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需求和市场的匹配度并不是很高,科研成果的孵化周期又比较长,所以市场上的资金很难引入高校进行科技成果的转化。再加上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审批周期很长,备案流程复杂,税收优惠政策可落实性和可操作性不强,高校的科技成果等无形资产投资入股企业时,按照法律进行股权激励时也存在难以落实的问题,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

第四,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不够健全。由于高校的科技创新成果与市场需求的匹配率较低,且高校的科研成果在转化成企业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时,还存在“中试空白”的严重问题,所以现存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对实现高校科技成果和企业需求精准匹配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高校大量的科技成果严重脱离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企业在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合适的创新成果,高校和企业双方的信息存在严重不对称的现象。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必须要尽快进行转化和升级,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共享平台,实现高校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分类、精准匹配、精准决策、精准评估和精准转让。

二、提升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和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政策

第一,建立并完善地方高校科技创新成果收益的分配机制。地方高校要构建并完善激励高校师生进行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与科技成果交易中心与网络交易平台,设置专门针对区域发展社会服务的协调部门,优化高校社会服务工作过程中院系或者教师直接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联系效率,并将社会服务方面的工作纳入教师的评价考核标准中去,从而促进高校的科研成果与企业的市场积累、生产制造技术以及工业流程的有效对接,提升高校科技成果与资源的转化与应用空间,实现区域发展协同创新系统内高校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合作共赢。此外,地方高校要积极吸取企业在市场端与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积累与知识养分,加快推进高校科研水平、科研效率的持续提升。

第二,优化科技成果转化人员的职务晋升激励。鼓励高校落实分类评聘制度,针对参与社会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人员设立社会服务与推广型职称评聘系列,要更加注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取得的实际绩效评价。同时,鼓励高校向企业派驻科技人员,离校期间保留教师的原岗位,职务和待遇也与在职人员同等对待,并对在企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优先晋升职务。另外,建立健全高校科技人员兼职兼薪、离岗创业、返岗任职管理制度和办事流程,完善学校多部门协调统一的评估管理机制,对离岗创业人员进行规范管理,明确参与各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

(二)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第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链。产学研基地是打通创新链条、促进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创新架构,有利于促进科技难题攻坚和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和工程中心的建设,重点在于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移转化为主,提高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工程化水平,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健全管理制度,提供开放交流与共享服务。首先,地方高校应当鼓励高校师生在开展科研活动时坚持以创新为导向,主动加强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区域生产效率与生产力的提升之间的对接;其次,地方高校应鼓励高校教师采取技术入股、技术转让以及通过利用技术成果直接创办或入股新公司等具体形式,将能够满足区域发展以及产业升级等需求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最后,地方高校还要探索科技成果的产出机制、转化运行机制和反馈激励机制来保障协同创新体系的可持续运转。与其他创新主体一起构建分工协作、有机结合的创新链,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协同创新体系,切实肩负起牵头协同创新的重任,探索能够满足面向区域发展推进协同创新多样需求的多领域人才培养模式,将地方高校打造成推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助推器。

第二,畅通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链。为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的优势,政府要引导和支持高校与地方政府或园区共建独立法人性质地方研究院等新型实体研发机构,积极争取和吸纳社会资本,拓展高校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的渠道。高校还可以依托研究院建设一批与地方产业紧密对接的成果研发与转化平台,面向全社会吸引和培育一批产业化前景好的项目,最终形成提升产业层次、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的科技成果,并就地实现转移转化。

(三)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金融支持力度

政府层面要进一步明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评价标准,允许高校成立投资委员会具体负责成果转化投资决策;对高校经营管理的国有控股平台进行充分授权、阳光激励,形成决策、管理、运营的全链条,允许资产运营平台向混合所有制发展。此外,国家相关部委或者地方政府可成立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母基金,有效发挥财政杠杆效应,充分利用国家财政、社会资金和高校自有资金等多方资金,保证科技研发前端与中端的资金支持,调动高校产业集团的积极性,缓解由于前期风险大可能导致的资金投入不充足、收期长等问题。

(四)构建一体化的科技成果转化精准服务平台

第一,发挥人工智能在创新示范高地中的技术优势。构建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的精准智控平台,利用数据挖掘、智能筛选、规则推理等方法形成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关联网络和技术专家管理网络,构建精准的高校科技创新成果供应链,从而高效完成科技成果转化的匹配、决策和评价。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了解地方的经济发展需求,建立与区域经济相融合的学科专业和科研团队,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的地域优势和技术优势。另外,地方高校还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平台等技术优势,建立与企业合作的深度融合机制,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本地区技术转移和产业化服务,实现区域科技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经济社会需求的最大化,为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第二,全力推进区域内产学研一体化的专业化科创服务平台建设。地方高校可以借助与区域龙头企业结成的深度伙伴关系,建立长期稳定、多赢共生的“利益联合体”——产学研战略联盟。通过战略联盟的构建,将自身的智力优势与科技资源,系统地注入区域骨干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渗透到以市场为大背景的区域科创体系中,实现科技创新与市场转化的“无缝对接”,并在这一互惠共享、多赢共生的机制中持续不断地获得科技创新的新动力。逐步打通智力与资本、成果与需求之间的通道,积极培育集“交易、融资、决策、评价”四种功能于一体的精准在线科技转化平台。另外,政府还要加大基于“互联网+”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建设的软硬件投入,真正让转化平台发挥作用,并产生出有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大数据,实现转化平台的精准管理、精准决策和精准转化。

当前,我国迈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区域经济正处于转型提升、创新发展的关键阶段,提升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正当其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也强调要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彻底实现技术突破,建立产品制造、市场模式、产业发展的畅通模式。因此,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不仅要着眼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而且要破解瓶颈、优化机制、激发动能。地方高校需要以更高站位、更宽领域、更高质量、更深协同来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让科技创新更好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科技中国,作者:朱娅妮 余玉龙(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文,首发刊载于《科技中国》2021年10月第10期 观点技术交易 技术转移 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科技大市场 科技创新 长三角科创 技术转化 成果转化 科创服务 技术大市场 高价值专利 科技务 企业开放创新 技术要素 评价转化 专利培育 专利转化 专利价值评估 知识产权转化 技术服务 医工结合 专利交易 中技所 联交所 上交所 交易平台 交易中心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