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11-365
资讯
字体:

胜天半子——科技创新下的“新气象”

发布时间:2023-11-20

大隐隐于市。


在上海徐家汇的熙攘与喧嚣中,隐藏着一个闹中取静的网红打卡点——上海气象博物馆。


“天气预报是个世界性的难题,虽然我们不能做到100%的准确,但是我们将付出100%的努力”。面对着每天络绎不绝的参观人群,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这样谈到:“上海气象博物馆的意义在于让大家了解两个价值。第一个是科学探索的价值,这幢百年老建筑是中国现代气象的源头,自1872年开始,这里对于天气记录就没中断过。从馆藏的每一件笔记、画稿、书籍或仪器上,都能窥见气象技术的不断迭代和创新。第二个是科学普及的价值,百年的气象积淀迎来了对气象科学充满好奇心的广大的气象爱好者,在这里不仅能够掌握、了解气象的知识与文化,同时也能切身感受到一代代气象人是如何坚守“与天对话”的事业,从而对我们也能多一份理解。”


胜天半子——科技创新下的“新气象”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在气象博物馆


时至今日,上海气象事业赓续了百年“科学探索与普及”的价值观,不断迸发出创新活力,一些气象领域的新概念、新模式、新产品应运而生,打破了传统边界与窠臼,为气象科普传播及科技成果转化创造了具有价值典范的案例。


首单交易,让气象科普走进社区服务


“作为一名气象领域的科普人员,最大的工作动力是看到自己的成果对科普对象、对社会有一点点作用,就感到很快乐。”上海市气象局宣传科普与教育中心办公室主任巢惟忐这样表示。


今年8月,由巢惟忐团队研发的“小小气象员成长记”科普活动服务项目在上海技术交易所进行挂牌交易。“小小气象员成长记”科普项目集成了一套便携式、沉浸式气象科普活动,参与的青少年、儿童可通过集章打卡“小小观测员”“小小预报员”“小小播报员”“气象小玩家”等环节,体验成为“小小气象员”的成长之旅。其中还引入上海气象博物馆“气象本象”的卡通 IP 形象,让气象科普更具趣味性,小朋友能够更直观、零距离地了解到气象知识的奥秘。最终该项目以6万元的价格与闵行区梅陇镇社会组织服务中心达成了交易,该中心通过购买科普活动服务的方式,一方面提升社区科普软实力建设,服务辖区内的青少年,同时也让气象科普已成为该服务中心的一大品牌活动。


胜天半子——科技创新下的“新气象”

▲“小小气象员”网络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小小气象员成长记”是通过交易达成的全国首个气象科普项目,以完全市场化的方式拉动、促成了科普供需两端的匹配合作。作为此次交易至关重要的平台方,上海技术交易所不仅推动了气象产品与市场的“双向奔赴”,让气象产品更好的惠及民生、造福社会,实现了科普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同时也为构建气象产品交易提供了新的路径和样本。


对此,巢惟忐感慨的说到:“这次我们的项目能够通过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上海技术交易所平台成交,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充分体现出市场对气象科普的需求十分旺盛。让气象科普从以公益性质为主,走向了市场化交易的新模式,开创了科普管理的创新机制和模式,为更多科普成果市场化提供新思路。同时,也激发了气象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促使我们精准对接用户需求,加快气象科普产品的创新和实践应用,为构建气象科普项目流通环境、培育适配的科普供给体系提供了可能。”


胜天半子——科技创新下的“新气象”

▲上海市气象局宣教中心办公室主任、“小小气象员”科普项目完成人巢惟忐


科技创新,让气象技术导向一带一路


气象作为一门身边科学,与人民的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天有不测风云,如果想要“胜天半子”,那更多的还是要依靠科技创新。


 “气象技术一般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观测技术,比如雷达以及各式各样遥感、空基、地基等等,里面运用到的科技含量非常高。第二类是预报技术,百年来气象预报准确率的不断提升就与科技、数学的不断发展保持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三类是服务技术,气象跟农业、交通、建筑、生产、生活、金融等行业都有交集,所以它是一个典型“气象+”的融合技术,应用面积非常广,这就需要与不同的产业进行技术开拓合作。”对于气象的科技创新,冯磊这样解释到:“我们从中可以总结出气象技术的三个特点,一是历史悠久,二是尖端引领,三是场景广阔,因此科技创新对于气象领域而言是一个持续精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能间断的追求目标。用时代的眼光来看,气象已不再是简单的天气预报,精细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气象服务成为了总体趋势,气象服务要与科技创新融合,为气象服务拓展渠道、增加供给、提升效益,充分满足各类气象服务需求。例如上海市气象局正在与相关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共同研发利用人工智能提升预报精准度。我们希望通过AI人工智能的卓越性能和精确性,为生产生活提供更准确、更实用的天气预报信息,为农林牧渔、航空航海等各个行业提供数字化的有力支撑。”


对于气象领域的科技创新,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 技术“修为”外,还体现在对外的技术输出与合作上。


在今年9月举行的第六届中阿博览会首届气象高质量发展合作论坛暨智慧气象展中,由上海市气象局牵头建设的“工具箱”作为的先进科技成果之一展出亮相,推广中国在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方面的经验做法和技术工具。该“工具箱”集成了支撑城市多灾种早期预警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信息传播和应急响应“四大支柱”的技术工具和经验案例等,为有需求的国家提供即装即用的服务。目前该“工具箱”已经蒙古、缅甸等多个一带一路国家的气象早期预警中得到了实际应用,将中国的气象科技成果与经验转化成了中国方案分享给全球,同时也彰显了作为大国的担当。


对此,冯磊这样表示:“气象是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语言,气候变化是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需要去承受、面对和对抗的共性问题。我们通过“工具箱”,一方面把中国先进技术提供给有需求的国家,另一方面它也是作为一个开放平台,任何国家都可以在这个平台进行合作交流,把世界上最好的技术都集成起来,共同推动气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胜天半子——科技创新下的“新气象”

▲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谈科技创新


协同共建,让气象成果登陆专板转化


上海作为建设气象领域全球创新网络枢纽地,在台风预报、数值模式应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成果方面已形成竞争优势。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挖掘增长潜能,气象科技产业正是重点方向之一。


今年一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本市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2023—2035年)》。明确要求加强上海气象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升从气象关键技术突破到产业化应用一体化推进的能力。 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规划蓝图中,到2035年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气象部门为主体、多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市场赋能的气象协同发展机制。


对此,上海市气象局局长冯磊有着深刻认知。他表示:“在构建上海气象科技产业化方面我们将分为三步来走。第一步是搭建气象面向各个产业的专业服务平台,例如能源、金融、环保等。第二步是发挥上海平台的龙头作用,联通长三角乃至全国,利用气象科技创新成果引领产业发展,构建具有高显示度的清晰产业链条。第三步是依托平台打通整个产业闭环,通过政府主导、企业主推、高校参与、需求拉动、市场引领等方式,推动气象科技从事业到产业延伸,持续强化气象服务机制改革和科技成果转化。


在这样的整体思路下,今年8月,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技术交易所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联动多维度气象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共同打造气象技术商品交易专板,并从现有气象成果封装交易入手,利用上海技术交易所国家级技术市场平台的资质和功能,将专板建设成全国气象科技成果的“专卖店”。根据战略规划,双方以实现“气象交易三年规划”为目标,分阶段发展气象商品经济:2023年底前成立气象商品交易专板,明确工作路径,建立运行机制,开始启动气象商品交易;2024年在常态化运营的基础上组建实体创新中心,扩大运营范围;2025年初步建成气象经济生态圈,向世界展现出中国的气象大国地位。截至目前,上海市气象局已在上海技术交易所成功挂牌7个项目。


胜天半子——科技创新下的“新气象”

▲上海市气象局与上海技术交易所签署气象技术商品交易专板战略合作协议


对于双方在气象技术商品交易专板的合作共建上,上海技术交易所总裁颜明峰表示:“气象事业具有科技型、基础性与先导性的特点,双方合作具有良好共识。下一步,上海技术交易所将以推动气象商品交易为核心,不断深化与上海市气象局的合作,重点在规则体系建设、运营体系完善、政策体系衔接、市场主体培育、品牌宣传策划、金融体系赋能等方面开展工作。分阶段推进气象专板的建设,以满足创新需求为导向,围绕创新链、服务产业链,共同推动气象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发展气象商品经济。”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