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211-365
资讯
字体:

上海代表团在全国两会的重磅发声

发布时间:2024-03-12

在全国两会举行的这些日子里,上海代表团举行了多场会议。会上,包括上海市委书记、市长、副市长在内的多名代表围绕上海产业布局和发展、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回答和部署,引领2024年上海科技创新工作开展,一起来听听他们的重要“声音”。

 

上海市委书记 陈吉宁

加强科创和产业融合

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代表3月5日下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新征程上做好上海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当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陈吉宁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去年亲临上海考察调研,提出一系列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为新征程上上海发展作出新的战略擘画。要一以贯之当好“施工队长”,与时俱进提升“施工能力”,咬定目标、埋头苦干、奋力一跳,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新答卷。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抓好前沿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布局,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加强科创和产业融合,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实施好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浦东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发挥好临港新片区试验田作用,推动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加快落地。坚持以国家重大战略为牵引,推动经济中心国际地位、金融中心国际化水平、贸易中心枢纽功能、航运中心资源配置能力、科创中心策源功能等实现新的突破提升,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坚持以城市治理现代化为保障,实施好各类民生工程,加快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龚正

新兴产业突破崛起

为上海发展带来广阔赛道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代表在3月5日下午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精神,坚决落实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在市委坚强领导下,全力做好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完成今年各项目标任务,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龚正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政策取向。上海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是要把握和用好各方面机遇。去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一系列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这是上海发展的最大机遇。同时,多重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叠加,为上海发展激发了新的动能。新兴产业突破崛起,为上海发展带来了广阔赛道。流量型经济持续反弹,为上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我们将按照报告要求抓好落实,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着力加快“五个中心”建设,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保持经济平稳增长,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

 

上海市副市长 刘多

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今年聚焦“七件事”

上海市副市长刘多代表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表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上海的重大战略任务。上海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以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为主线,推动科创中心建设从“建框架”向“强功能”不断跃升。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强化前沿新兴领域和未来产业的布局。聚焦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学、脑机接口、量子科技、Web3.0、AI4S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抢抓布局、加快突破,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是建好用好战略科技力量。充分发挥好在沪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以及科技领军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三是深化基础研究先行区建设。重点是建好用好负责人才遴选管理和跟踪评价的运行管理机构;实施支持优秀青年科学家开展高风险高价值科学研究的人才计划;提供以五年为周期滚动实施,不进行年度考核的长期稳定支持;营造全社会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同时我们将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今年基础研究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将达到11%左右。

四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重点产业链薄弱环节,加快构建风险和利益共担机制、全链条加速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完善行业、企业出题机制,优化“揭榜挂帅”“赛马”等实施路径,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攻关。

五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抓好高质量孵化器建设。今年将围绕人形机器人、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启动新一批高质量孵化器建设工作。同时将加快设立上海市科创引导基金,培育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

六是加快科创中心承载区建设。推进张江高新区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高标准建设“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

七是构建开放创新协同网络。扎实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推动G60科创走廊高质量发展。发挥上海国际化优势,支持好服务好国际科技组织、各国创新主体来沪在沪发展。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顾军

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

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顾军代表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表示,下一步,上海将强化规划和政策的引领支撑,持续深化落实《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牵头编制实施《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谋划推进跨区域重点合作事项;要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把服务国家战略作为出发点,把提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作为着力点,把培育世界一流企业作为落脚点,不断强化“四大功能”,统筹推进长三角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大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协同编制工作。

上海将推进重点领域的一体化,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特别是要健全基础研究合作机制,研究制定长三角基础研究联合基金建设方案,强化长三角地区创新策略能力建设;持续推进长三角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加快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强各类交通网络基础设施标准跨区域衔接。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 丁奎岭

“跟跑”“并跑”“领跑”

跑出科技自立自强加速度

3月6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举行开放团组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回答记者提问。当被问到,如何有效提升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创新能级,如何提升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加速度时,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丁奎岭代表用跟跑、领跑、并跑三个词回答。

丁奎岭表示,首先是“跟跑”,指的是高校基本的科研经费要能跟得上当今科技发展的速度和要求,目前高校里一个普遍的问题就是竞争性经费占到90%以上,这么大的比重带来的问题是,科学家忙于争取项目、组织答辩,很难静下来心来攻关,影响原始创新成果。高校应该来统筹中央、地方乃至企业的多元资源,来构建一个不同阶段、不同类别人才的相对稳定的智慧体系。

上海在这方面的实践就比较好,比如基础研究特区,为人才的稳定在经费上提供了很好的支持和补充。

第二个“并跑”,指的是高校要和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并肩作战,手拉手并肩前行,跑出加速度,高校和企业的合作,特别是央企、国企、行业头部企业的合作,怎么形成强的合作。

比如上海交大和华为合作,就是一个并跑成功的案例,积累了4点经验。一个是找准切入点,在机制上要有突破,第二,机制上要有巩固,在人事机制上要有突破,让老师们能够兼顾前沿研究,又能够推动产业落地,允许他到企业去;第三,各展所长,老师在学校解决科学问题,企业负责工程验证迭代,同时老师也在企业里深度参与工程化的过程,这样就在过程中缩短创新的周期,提升创新的效果。

第四,成果分享要有弹性,否则还没开始干活,就要谈分利益,这事就干不了。所以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不要太在意利益,最重要的就是,荣誉归科学家,利益让企业去创,再形成一个弹性的成果共享机制,就能激发双方的活力。

最后是“领跑”,找到科技制高点,要盯住热点进行战略布局,加强顶尖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等人才梯队的培养,不断调整和优化学科的领域,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开拓新的学科和领域,通过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前瞻部署,通过跟跑、并跑、领跑跑出加速度。

 

复旦大学校长 金力

以创新能力为核心

培养“干细胞式”人才

复旦大学校长金力代表在3月6日下午举行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开放团组会议上作了“关于服务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和发展、加快实现向创新型大学的新跨越”的审议发言。

金力表示,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核心与裉节。复旦正按照“打头阵、当尖兵”的要求,把构建一流大学创新体系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实现向综合性研究型创新型大学的新跨跃。

培养“干细胞式”人才

“把AI训练成做题家是科技的进步,把人训练成做题家是教育的落后。”在金力看来,创新以人为本,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我们把造就一流人才方阵、加快培养紧缺人才作为建设创新型大学的根本任务。”金力表示,一方面,以创新能力为核心培养“干细胞式”人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加速,领域和专业越热门,知识更新速率越快,应对变化挑战的能力要求越高。所以,复旦学生应像干细胞那样具有多方面潜力和高素质潜能,点燃为国家和人类创造未来的雄心,主动塑造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进而发现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但让做惯广播操的学生跑马拉松,肯定很难胜任。因此学校坚持“目标逆推”,将开展质量观大研讨,想清楚各领域拔尖创新人才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执果索因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另一方面,把人才引育和人才发展作为强校之本,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揽天下英才而育之。比如,在上海市支持下复旦建设相辉研究院,打造基础研究先行区,诚邀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英才,潜心挑战高风险的科学难题。“期待像打造基础研究先行区那样,把各类人才培养项目和政策也集成起来,支持高校整体性构建长周期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验区。”金力说。

到头部企业身边办新工科

在金力看来,融合创新是实现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跃升的重要路径。

如何走出融合创新之路?金力表示,不仅学科要交叉融合,更要推动创新链各环节诸要素的融合发展。比如,学校对标服务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领域先后获批3个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以三个平台为支点做出3条创新链,形成示范效应。

他特别提到“新工科”。“新工科是直接孕育培植新质生产力的交叉学科,发展模式是科教融汇、产教融合。”金力表示,复旦发挥基础学科优势,到头部企业身边办新工科,协同攻关、合力育人,共同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产教融合不仅是教育政策,也可以是产业政策。”金力建议,把产教融合纳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动高校与企业进一步双向奔赴,协同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牵住评价改革“牛鼻子”

“建设创新型大学,不能‘小院高墙’,也不能‘摊大饼’。”金力认为,建设创新型大学,本质是提升创新效能的内涵式发展。要全力让生产关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以首创引领改革激励保障创新,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

目前,复旦正在推进一场以系统集成、提能增效为核心的内部治理改革。统筹好规模与效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用有限单元解决多重任务,合力解决裉节问题,避免出现膨胀性改革、通胀式创新。

在金力看来,新质生产力具有很强的非线性发展特征,呵护新质生产力的生长,必须重视创新文化和创新环境的塑造,厚植创新文化沃土。同时,要牵住评价改革“牛鼻子”,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多元多维评价体系,打通“评价—反馈—改进”闭环,营造追求卓越、尊重创造、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把坚持开放创新作为提升全球竞争力的关键抓手,实施全球开放合作行动。

“面向时代,我们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在所为。”金力表示,学校正在盘活校内和校外资源服务“国之大者”,积极承担多个上海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任务,努力成为全市科学智能发展的“发动机”和创新生态建构的重要策源地。

 

本文综合自上海发布、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

 

 


相关信息